沪光股份主业没利润,市值却超百亿,企业的

北京酒渣鼻医院医师 https://m-mip.39.net/czk/mipso_8598818.html

(本文字,前半部分行业介绍,后半部分公司分析)

10年前互联网经济蓬勃生长时,雷布斯从《孙子兵法·兵势篇》中总结了经典的“飞猪理论”:站在风口上,猪也能飞上天。

时过境迁,随着互联网风口转向,一头头猪坠落。此情此景,不知雷布斯会不会再总结出一套“摔猪理论”。如果有,我想大意应该是:只靠风起飞的猪,风停时还会摔回原地。

互联网之后,新能源汽车风吹了已有4年。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还未完全成熟,智能汽车还很遥远,投资者的追捧也丝毫不见减弱之意。不过也有倒霉蛋,ALLINAI、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顶级的百度还在跌跌不休。

踩在风口的百度为何没能飞上天?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我认真想了一下,极有可能是因为没上A股。

夹缝中求生存

年8月18日,主营汽车整车线束的沪光股份正式登陆A股。看着公司每年哼哧哼哧赚的那点钱,再看看如今亿的市值,不知道成老板会不会感慨一句:企业的尽头是上市。

汽车线束类似我们常见的线缆,把一条条电缆加上连接器,用绝缘体或金属壳体塑压后,再以线束捆扎而成。

相对于普通的线束,汽车线束技术要求相对更高一些。除了传递电力的电力线,还有传递传感器输入指令的信号线,需要附上部分电子元器件。

其次,由于各车型构造不同,每款都需要定制,不同的车商和车型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。在整套线束供应新车型时,线束供应商也需要加入研发设计,充分理解设计的理念与需求,用最短的线束达到合适的排布。

大品牌汽车厂商通常实行高标准、严要求的供应商管理,体系非常封闭。汽车线束行业更是如此,定制化需求高,供应商粘性很强。

外资企业发展早,技术成熟,拥有上下游供应链,成本控制好,产品稳定。日本矢崎、住友电气占据行业半壁江山,德尔福、莱尼占据20%+,李尔、古河、藤仓等瓜分剩余市场。

国内的线束市场格局也很简单,大型国产车企长城、比亚迪、吉利有自己的线束事业部,不对外采购。其余市场基本被外资线束企业垄断,国内线束企业体量较小,依靠国产低端车型分食残羹。

国产线束企业起步晚,在产品质量、稳定性和整车线束开发能力不足,所以一直发展缓慢,错过了燃油车黄金时期。

年,发改革对古河、住友等四家线束企业进行垄断处罚,并支持汽车零部件国产替代,国产线束公司逐步发展。

得润电子通过收购CAEG旗下的连接线业务,从而控股了天海,进入合资企业线束供应。沪光股份抱到上汽爸爸的大腿,逐渐成为国产线束企业龙头之一。

抱紧粗腿上市

沪光股份创立于年,是村镇集体企业。成三荣于年、年分别收购49%、51%股权。

沪光股份的发轫之始的第一个金主粑粑是奇瑞。年奇瑞创立伊始便取得了供应商资格,及奇瑞风云的定点资格。当时奇瑞和上汽还是一家人,不知是否上汽的要求高,最终未能供应。年奇瑞与上汽分家后,沪光股份的整车线束正式量产到奇瑞东方之子的身上。这是沪光股份创立多年来第一笔整车线束量产订单,并一直和奇瑞保持合作至今。

一年后,沪光取得江淮瑞鹰的整车线束订单。一直到年,沪光所有的订单都来自奇瑞和江淮。虽然拿到一些业务,但并没有赚到什么钱。、年两次增资万都是成老板借款垫资,造成成老板对沪光欠款万。其中有万直到年9月才还上,这都是后话了。

沪光能成为国产线束龙头是因为抱了上汽粑粑的大腿,缘分始于年。当年沪光通过了大众集团的供应商资格,年大众推出首款EA发动机,沪光取得了发动机线束的订单,首次进入上汽大众供应商之列。

转折点在年,沪光取得了上汽斯柯达昕动的整车线束订单,和上汽的关系逐年紧固,陆续取得了上汽斯柯达系列及途昂等整车线束订单。

沪光的客户非常集中,上汽、大众中国、奇瑞和江淮在年之前是沪光几乎全部营收来源。

说上汽是沪光的恩人丝毫不为过,年沪光负债率已高达95%,货币资金1.23亿,短期贷款5.37亿。如果不是上汽斯柯达的整车线束业务,距离破产也只是一步之遥,更别说如今的上市。

上市是起点

沪光股份是个传统的加工企业,向上游采购端子、导线、护套等零件,再给组装加工成线束销售给汽车厂商。

下游汽车厂商话语权重,上游供应商由厂商指定采购,上下游都没有议价权,只能夹在中间赚个手工费,利润率很低。这也不怪沪光,汽车线束这个行业利润率都不高。根据年数据对比起来,国产小线束厂家的净利率比国外巨头还要高,劳动密集型产业,规模越大反而利润率越低。

采购的原材料主要成分为铜,铜价的波动会导致成本上涨。低毛利的情况下,原材料价格一旦上涨很容易导致企业亏损。

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,沪光与上汽大众、大众动力总成签订的有铜补协议,以上海有色金属网的铜季度均价为基础价,超出部分由汽车厂家进行补偿。年-年铜补收入分别为1.29亿、1.28亿、1.27亿,而当期净利润分别为0.73亿、1.01亿、1.01亿。铜补收入计入营业收入和利润中,如果去除铜补,那么年-年都会是亏损状态。

这么诱人的铜补只有上汽大众、大众动力总成有,沪光其他客户只能通过协商调价减轻原材料波动风险,有个粑粑就是好。

除了铜补,年—年,沪光股份每年都有3千万左右的其他收益,基本都是政府补助,近些年的利润正是依靠政府补助和铜补所支撑。

自从进入上汽供应链后,沪光的品牌力度大幅提升,从国产、合资低端,已经逐步进入合资中高端车型供应之列。

近几年在燃油车陆续拿到凯迪拉克XT5、君威、君越等整车线束,探界者、别克CUV/SUV电瓶线束,途观、朗逸、明锐发动机线束定点。途昂、奥迪Q5E、航海家成套线束,凯迪拉克XT4、昂科威、克鲁泽其他线束量产。

新能源车方面,拿到问界M5、M5EV、M7整车高低线束定点,理想X02、奔驰MMA电池包低压线束、大众ID3、ID6X、奥迪Q5E、发现运动/奔驰EQA高压线束量产。

汽车线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,年-年员工人数为人,每年仅工资支出就占营收近15%。所以沪光竭力的减轻固定资产投入,厂房绝大部分为租,设备也并不多,资产减值很低。几个客户都实力充沛,也没什么应收账款减值。虽然回款相对供应商付款稍慢一些,还依靠短期贷款进行调节。负债虽然较高,还可勉强存活。

随着年后接了越来越多的订单,原有生产力不足,也有可能是提高企业逼格,沪光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投入。刚上市就拿下昆山.8亩地,建设生产基地,打造沪光总部。约定项目总投资超40亿,6年内年销售额新增达30亿,税收3亿。

口号可以喊得响,背后要有实力做支撑。打入中高端合资汽车厂商,发展新能源线束,或许是给成老板带来了曙光,又或许是为了给投资者送去信心。

最终还是要事实说话,虽然营收大幅增长,但是利润率从上市后就开始下滑,去年成功实现亏损。

年以前的客户,是奇瑞和江淮的低端车,宝沃的BX3/BX5,这些车型销量都很差,逐渐面临停产。沪光的业绩支撑来源是上汽的斯柯达昕锐、昕动、明锐、新桑塔纳浩纳等,同样销量不佳,都是上汽的低端车型。

从量产时间表看到,年沪光才陆续接到中端车型订单,包括一些新能源车型。当然,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还是上汽,还要再感叹一下,有个亲粑粑真让人羡慕。

新能源车线束的质量要求、成本、售价都比燃油车要高。日本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这一领域,技术领先,客户稳定。沪光进入后出现的状况就是虽然营收提高,但是利润率却在降低,年毛利率仅9.29%。

由于固定资产的大幅投入,员工数比年增长近1倍,年达到人。固定资产增加近一倍,要知道,各地的项目建设投入才刚刚开始,未来固定资产会不断加大。

固定资产和员工在增加,成本支出上涨和未来固定资产折旧必不可免,毛利率在下降,亏损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
虽然IPO前员工入股募资1.4亿,IPO募资1.69亿,却依然解决不了负债高企的问题,流动比率常年在1的高位。

年7月,沪光以19.65元/股,发行定增募资7.03亿。4.93亿投入沪光总部建设,2.1亿补充流动资金。企业赚不赚钱不重要,股价只要不跌,基金们倒是能赚的盆满钵满,这就是风口的力量。

面临着老客户车型下滑、毛利率下降,上市打开了融资道路,解决了燃眉之急。在垄断行业能做到如此已属不易,打破原有平衡或许也是无奈之举。

......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均为个人原创,数据均来自公开信息。个人客观公正撰写,不对准确性做保证。所表述意见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不做商业行为。如有信息错误,可联系更改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kaidilakea.com/klty/12893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